让“AI第一课”成为数字化转型“催化剂”
让“AI第一课”成为数字化转型“催化剂”
自今年初以来,“人工智能(AI)”成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热议话题,各个业务单位陆续围绕人工智能开展头脑风暴,积极交流技术创新和应用情况。目前,郑州机场已在多个业务板块掀起“人工智能+”实践热潮,首批10余个AI应用场景科研项目已经初步立项。
为了让技术“不止停留于纸面”,有效推动AI大模型融入机场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郑州机场将“学习”作为推动技术落地生效的重要一步,邀请行业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走进运行一线,通过对深度求索(DeepSeek)等大模型进行原理剖析,系统提升业务团队的数字认知能力,让“AI第一课”成为机场各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
10余个AI科研项目同步立项实施
今年2月25日,郑州机场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期间,3位专家分别围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大模型发展现状与企业创新应用实践”等主题介绍了AI的技术逻辑和应用方法,并就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路径、AI大模型的核心技术要素以及DeepSeek大模型与阿里云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的使用要点进行深入讲解。
参与培训的郑州机场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培训既注重系统性学习,又重视实操性,通过对不同行业应用AI大模型技术的案例讲解,显著提升了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驾驭AI工具的能力。
“我们希望郑州机场工作人员能够勇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和冲锋在前的践行者”。在接受采访时,郑州机场公司执行总经理张天旺表示,此次培训旨在帮助参训人员拓宽视野、打开思路,“让大家能够在立足岗位实际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将AI工具融入工作,在郑州机场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争优创新”。
对郑州机场工作人员而言,本次培训恰逢其时。当前,郑州机场正处于AI技术深化应用的关键期,10余个与AI有关的科研项目已经进入立项实施阶段。“这些项目不仅涵盖应急救援、道面冻融、飞行区数字孪生等多个方面,还包括机场地面保障调度及智能指挥系统建设、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航站楼智能问询平台搭建和安检智能排班等”。郑州机场工作人员表示,在此背景下,各业务板块的一线工作人员急需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技术认知和实操能力。
为加速技术落地,郑州机场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实践专项工作组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机制,通过主动转变思维,全力推动AI大模型技术在机场各业务场景落地见效。
作为机场的重要功能区,飞行区是供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和停放使用的场地,一般包括跑道、滑行道、机坪、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区,以及仪表着陆系统、进近灯光系统等所在的区域。
为提升飞行区智能化水平,今年3月7日,郑州机场飞行区管理部邀请深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李飞,为员工开展大模型与生成式AI科普培训。在培训中,李飞聚焦机场运行场景,重点解析了AI大模型与生成式AI在航班保障、地勤调度、防护检测及智慧运营等场景的落地路径。
同时,通过拆解AI技术发展脉络,他从基础概念阐释切入,逐步深入至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重点讲解了DeepSeek等大模型的创新特性与应用优势。在交流环节,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踊跃发言,大家围绕AI在行政办公自动化、飞行区安全智能监测等具体业务领域的需求与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为创新技术赋能与业务发展探寻精准对接路径。
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起点
今天,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并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作为我国第五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郑州机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始终是“创新驱动”。2024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位居全国第6。在货运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郑州机场创新出台了电子货运平台、海外货站、空空中转等多项举措,对推动我国航空货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智能化时代,如何以新技术助推航空货运业务实现跨越式升级,成为郑州机场面临的新课题。3月19日,河南省机场集团货运公司特别邀请郑州大学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赵鸿儒开展大数据模型专题培训,围绕DeepSeek大模型应用操作、端侧部署和本地化应用方案等进行深度讲解。同时,在讨论“大模型技术如何精准赋能智慧货运建设”等业务问题时,赵鸿儒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使参训人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AI在航空货运领域的重要战略价值。
“此次培训是推动人工智能与货运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起点”。河南省机场集团货运公司董事长王文光强调,通过激发大家的数智化思维,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更加主动地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系统,加速AI技术在货运领域的价值释放。
让新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青年员工正在成为行业变革的先锋力量。为助力青年群体更好地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3月26日,河南省机场集团团委举办了“数智飞扬——AI赋能工作与生活”专题讲座,邀请河南省机场集团信息机电管理中心专家陈璇冰担任主讲人。
作为一位既懂科技又通业务的复合型专家,陈璇冰通过解析智能算法、数据建模等前沿技术,结合机场货运调度优化、旅客服务数字化等实际案例,为来自不同岗位的100余名青年职工揭开AI技术的“应用面纱”。
河南省机场集团信息机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郑州机场依托既有硬件资源,构建了本地化AI大模型应用体系。通过部署DeepSeek及Qwen等开源模型,结合开源AI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开展技术探索实践。
例如,在航班保障场景中,航班信息智能查询助手在融合通用AI大语言模型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聚合了机场航班动态信息、气象数据以及企业知识库,不仅能更快、更好地回答旅客提问,还能为机场各岗位员工提供精准、及时的信息支持,进一步优化了机场运营和服务体验。
在招采管理领域,招采文件智能生成与审核助手通过AI技术与专业知识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可研报告、招标采购文件及合同的自动化生成与智能审核,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了文件编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为机场招采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日常工作中,新技术能否充分发挥潜力,往往取决于工具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场景的适配精准度。在专题讲座上,陈璇冰展示了AI大模型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直观展现了AI技术对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在其看来,机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系统的升级,更需要培养员工“用技术思维解决业务问题”的认知能力——既要理解大模型的运行逻辑与局限性,也要具备将模糊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的结构化操作能力。只有实现了“技术+思维”的双重提升,新技术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